【中新皖间观察】围观到参与,黟县非遗青春young
编者按
观江淮风起云涌,察皖间细微秋毫。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与中新网安徽客户端推出【中新皖间观察】专栏,旨在以原创内容为核心,以独家观点为引领,生产差异化文字传播产品,从专业角度洞察安徽,梳理安徽文化、社会等领域热点事件经纬。
(资料图)
黟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区,这里非遗资源多样丰富,有传统非遗,文化非遗,民俗非遗,戏曲非遗等。
随着短视频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不少的非遗文化与技艺开始受到广泛传播,有关非遗的精彩作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只是默默围观,而是主动学习相关技艺,走进有趣的“非遗”世界,同时为身边更多的人打开这扇“非遗”之门,获取新鲜的文化体验。
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新力量,他们有些已成长为专业的“非遗传承人”,扎根黟县,为传统非遗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有些则是自嘲为“业余非遗手艺人”,凭着一腔热爱,自学互勉,探索制作更多富有创意、新意的非遗手工艺品。
非遗传承,“活”在年轻人。
1991年出生的傅欢欢是“徽州彩绘壁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名优秀的黟县返乡创业青年。
一开始,她在黟县文化馆老馆长——省级非遗传承人胡晓耕带领下,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徽州区域内彩绘壁画信息采集,深入古村落民居内开展彩绘壁画普查、调查,收集、抢救、积累了2000多幅照片和上万字的文字资料,收藏了古民居木质构建彩绘壁画13多幅。
后来,她开始创业,积极投身陶瓷艺术的创新,充分利用陶瓷亮光剂、陶瓷工艺品的制备方法二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开展针对现存非遗彩绘壁画保护和彩绘壁画修复绘制工艺的研究,把陶瓷绘画技术与徽州彩绘壁画绘画工艺技法整合,将这一彩绘壁画修复呈现在陶瓷艺术形式上,使古老的民间彩绘艺术得以全新展示,焕发了民间彩绘艺术的生命力。
根据古县志记载修复完成了《古黟十二景》,以陶瓷壁画展现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为黟县开发打造全域旅游,再现古黟美景提供了历史依据。
2020年,她还在县城投资建设陶溪艺术品馆,宣传展示省级非遗“徽州彩绘壁画”与“黟县非遗瓷板画”,如今成为了黟县对外交流传承艺术的文化窗口之一。
同为“90”后的白友志,来自蚌埠,在美术专长和徽州文化之间找到了结合点,选择了在黟县定居,在宏村成立“有志艺术工作室”,成为了悉心钻研“徽州剪纸”文化的新黟县人,也是“徽州剪纸”县级非遗传承人。
“目前我们有通过抖音、小红书和微信朋友圈宣传推广非遗技艺,也把剪纸带进了我们县中小学和老年大学的课程,教学的对象也很广泛,有孩子、游客、老师、老人和企业员工等等。”白友志一直在思考如何扩大徽文化宣传和做好非遗传承。
同时,白友志还在探索将剪纸作品通过热转印和丝网版画的方式转移到文创产品上,比如衣服,手提包,从而让传统的非遗技艺和日常生活产品相互融合,真正将艺术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
下一步,白友志计划进一步打磨非遗课程,把徽州剪纸艺术体系化,进行直播教学,为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讲讲述徽州的灿烂历史,展示非遗剪纸技法,以及分享当地的秀美山水。
非遗传承,不止于“非遗传承人”。
花灯表演是徽州传统民俗,“非遗闹灯会”缘起宏村“百子闹元宵”图。古城黟县花灯的特点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造型,从鱼灯到兔子灯、龙灯、凤灯、麒麟灯、牛灯、老鼠灯……花样可爱俏皮。
在安徽上大学的四川人张雨倩,一次偶然机会,她在逛街时见到商店中售卖花灯工艺品,遂与花灯技艺结缘。她自己便上网搜教程、买材料,在寝室独立制作出许多小动物造型的花灯,也时常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与成果。
“我从小就很喜欢手工,这些花灯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乐趣,我很想进一步学习,多年以后,说不定可以凑一个动物园。”张雨倩开心地介绍,花灯的原材料对于她来说较为易得,有些可以在网上购买,但制作技艺还需要到黟县进一步学习,这也是她前来宏村旅游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她希望让花灯活起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非遗技艺特有之美。
家住广州的珍妮是一名中学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黟县实现了一场期待已久的非遗研学体验——草木扎染,之前只是从线上平台获得的美丽观感如今变成了线下的深刻感受。
“这里的非遗手作体验很有趣,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每个人都一直在努力将传统的东西传承和发扬下去,对我们很耐心……学习了解扎染技艺,感受到了草木染带来不期而遇的惊喜,它是自然给予人类最美好的颜色。”珍妮望着微风中等待晾干的连衣裙,已经迫不及待穿上这件自己亲手扎染的作品,然后拍上一组美美的照片,与大家分享这份来自非遗手作的快乐。
“传统手艺需要跟上时代,与现代风格结合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接受,要欢迎并接纳新的创意和技法,吸引年轻人主动加入,给非遗技艺带来新的生命力。”古黟黑茶高级茶艺师吴菊媛说,传承非遗技艺的关键在于让更多人爱上非遗文化。
吴菊媛经常在直播间里主动和大家分享与古黟黑茶的品茶门道与黑茶茶砖的雕刻工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与她互动,私信求教相关问题。吴菊媛看到年轻网友的反馈很开心,认为年轻人对非遗艺术还是充满热爱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变得更年轻了。
如今,网络社交空间正成为更多年轻人获取非遗传承信息的新平台。来自小红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与“非遗传承”有关的话题浏览量已高达数亿,较往年有了大幅增长。
近些年,利用网络社区互学互勉、开放交流的优势,黟县牢牢把握非遗接续传承的新契机,借力流量,将非遗技艺传播出圈。
“旅游+非遗”日渐成为黟县文旅发展的新方式,延续了众多非遗技艺的留存传承,赋能乡村,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释放了消费潜力,同时也丰富了地方旅游特色,真正的让非遗“活”了起来,让旅游“亮”了起来。
标签: